(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5 歲的小男童,出生第 2 天經檢查患有「癲癇」,6 個月時即開始接受職能、物理、語言等療育,雖然目前他的頭部、眼球、吞嚥及肢體動作、口語能力仍尚未能隨意控制,所以需要在不同階段配置各種輔具,以提升其日常生活功能及促進其生活品質,例如:擺位椅、特殊開關玩具、溝通輔具等,但其對周遭環境的理解已進步到 2 歲以上的程度,顯見早療的重要。
有些兒童在動作平衡、器官功能、語言溝通等之發展項目上,有發展或成熟速度之遲緩、落後,統稱為發展遲緩,發展遲緩兒療育的項目包括: 職能治療、物理治療、語言治療、心理治療等,專業醫療團隊會針對發展遲緩兒的獨特性,提供一種或數種的療育治療。以上述案例為例,小男童在媽媽為其哺乳時,因吸乳的力道越來越弱且臉部發黑,而經檢查為「癲癇」,後續一直到其成長到適合接受療育治療的階段,始接受相關療育治療。
根據台北市衛生局統計顯示,101 年度因發展遲緩而接受療育治療的人數約 4500 人,服務量為 12 萬 711 人次,其中接受療育服務次數最多為職能治療(4 萬 2586 人次;占 36%),其次為物理治療(3 萬 1448 人次;占 26%)及語言治療(3 萬 1388 人次;26%),臨床上,發展遲緩兒接受職能與相關治療,可以延緩動作遲緩的狀況,甚至可以促進日常生活(如: 拿湯匙、盥洗、如廁等)自理的能力。所以台北市衛生局呼籲家長及早帶疑似或確診為發展遲緩的兒童接受專業醫療團隊的協助,並學習在家中創造有利學習的環境,落實「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原則,把握 0~6 歲兒童接受療育治療的黃金期。若擔心孩子的動作發展跟不上同年齡的孩子,需徹底檢查以確定原因,一但孩子經醫師診為疑似或確定發展遲緩,應儘速前往設有早期療育部門之醫院接受療育,或洽台北市政府衛生局兒童早期療育專線。(圖為早療輔具/台北市政府衛生局提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