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14日

介紹幾種基礎的徒手治療

1.關節鬆動術(Joint mobilization)
  • 屬於被動活動的手法。主要流程是在關節生理動作區間中進行關節的被動移動。在派別上可以再細分為三種:分級震盪(Graded oscillation)、漸進式(Progressive loading)以及較常見的持續式(Sustained loading)。
  • 在技術層面上屬於直接手法(Direct technique)。需要仰賴患者的感覺回饋來做力道與震幅的調整,屬於安全性高的手法。
2.肌肉能量(Muscle energy)療法
  • 主要是藉由患者主動收縮肌肉來矯正或回復關節動作。若患者有心臟疾病或產生神經理學的症狀應停止使用本手法。核心原理主要是運用 post-isometric relaxation principles。在技術層面上屬於直接手法(Direct technique)。需要中度的觸診技術。
3.軟組織(Soft tissue)療法
  • 主要目標為回復軟組織的延展性或彈性。範疇廣泛,其中包括肌肉系統、神經系統、淋巴系統以及循環系統。在技術層面上屬於直接手法(Direct technique)。需要高度的觸診技術。
4.關節操作術(Joint manipulation / thrust)
  • 屬於被動活動的手法。主要是運用高速低振幅(High-velocity, Low-amplitude )的動作來鬆懈及活動關節。須將關節移動到生理屏障(Physiologic barrier)點來進行。共分為直接手法與間接手法。此項目手法,建議需要具備中度至高度的骨科理學知識之後再進行學習。


Key word: manual therapy, joint mobilization, muscle energy, soft tissue, joint manipulation

2013年6月24日

定義步態週期(Gait Cycle)

步態週期是指在行走時,同一隻腳的腳跟接觸 (Heel contact) 到地面直到下一次同邊的腳跟又再次接觸到地面的瞬間,我們稱此為一個步態週期。

針對步態週期我們可以再細分為幾個項目,例如:站立期(Stand Phase)以及擺盪期(Swing Phase)。其中站立期佔整個步態週期的百分之六十,而擺盪期佔整個步態週期的百分之四十。



Key Word: Gait Cycle、Stand Phase、Swing Phase、步態週期、站立期、擺盪期

Reference:Judith M. Burnfield, PT, PhD, and Christopher M. Powers, PT, PhD, Normal and Pathologic Gait,  PHYSICAL THERAPY SECRETS, 2006, 2001 by Elsevier Inc.

2013年6月18日

坐骨神經痛擴及下肢,物理治療應先評估


臨床上,治療坐骨神經痛患者,通常會先採以保守治療,除非症狀持續惡化,則再考慮是否透過手術治療;開業治療所院長陳俞州指出,坐骨神經痛主要是因神經受壓迫導致下肢疼痛,部分患者會有麻木等現象,嚴重時甚至影響行走。
坐骨神經痛的物理治療,包括運動治療、神經牽拉治療、腰椎牽引等;陳俞州說,但像是運動治療、神經牽拉及電療,患者在接受治療前,都必須先接受物理治療師的評估,才能避免對健康造成傷害。
院長陳俞州進一步說明,像是運動治療,又涵蓋皮拉提斯核心運動、腹肌等強化運動,物理治療師會依據患者病情給予不同的運動方式,以達到訓練層核心肌群,幫助脊椎穩定支撐的目的,不但能有效降低復發機率,也能加強保護對外力的衝擊。
另外,神經牽拉治療則是針對下肢緊繃的肌肉群和坐骨神經進行牽拉治療,幫助達到放鬆的目的;陳俞州呼籲,坐骨神經身體中最長最粗的神經,若有相關症狀出現時,就應盡快諮詢專業醫師的協助,才能有效紓緩症狀。
資料來源: 健康醫療網/林怡亭報導 20130612

2013年4月10日

把握中風復健黃金期 拖太久恐致肌肉萎縮


中風造成終身行動不便,成了家人永遠的負擔,復健的漫漫長路更需要家屬不斷地協助。阮綜合醫院復健科醫師陳怡嘉表示,中風一定要復健,中風後三個月至半年是復健黃金期,只要保握這段時間,認真進行復健,效果都很不錯。若中風後不立即復健,只躺在床上,很可能造成肌肉、關節萎縮。

中風雖然會有許多後遺症,但比起癌症來仍然幸運很多,它至少不是絕症;曾經有發生中風的病人必須預防它的復發,有人說:第一次中風是上帝給的警告,如果不能有警惕,那麼隨時都會有復發的可能。病人的復健,最好的時段是在中風後立刻開始,才不會產生進一步的殘障。常有人安慰病人說:「慢慢來,不急,不急。」但太慢了可能就永遠沒機會。

因為一個正常人只消躺個三、五天,便會覺得全身沒勁,而一個有病的老人在床上躺了幾個禮拜,全身肌肉一定萎縮。可知中風的復健必須把握時效,不過,對於年長的人,也不能一下子就動得太厲害。對於因中風而導致身體半身麻痺的病人,復健計畫通常可以分為:臥床期,站立期,走路期及爬樓梯期等四期。

醫師表示,復健最重要還是要看病人意志力,假如病人不肯走路,站在醫生的立場即使有天
大的能耐,也幫不上忙。至於手部功能恢復,一般經過復健能夠照顧自己的生活起居的病人只有3成5,許多上了年紀的病人,即使是能夠恢復也不方便自理生活細節的緣故。不論如何,若能按照病人復原的情況,必要時立即做復健項目的更改,可達到更好的效果。

日期:2013.04.03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

2013年3月16日

6 千元鞋墊平衡長短腳… 墊了還是腳痛


現年 54 歲的 S 小姐,腳未有舊傷。年前到歐洲旅行,10 天旅程中天天要走路,晚上回到飯店,赫然發現腳腫得像饅頭,這是第一次發現腳有問題。起初以為是累,但之後常常走沒多久就覺得很累,而且愈來愈嚴重,走路覺得累的時間也愈來愈短,腳板和腳踝都持常覺得痛。

脫掉楔形鞋 改穿氣墊鞋
返國後第一次看骨科,醫師建議腳板盡量往後伸,做類似拉筋的動作。S 小姐坦言沒有認真做,再加上平常很少走路,導致偶爾走路就很不舒服。
S 小姐平常穿楔形鞋,近來換成氣墊鞋,但腳還是非常不舒服,她常覺得腳踝、腳心和腳跟都很痛。3 個月前,有次在 3 天內有兩人問她是否腳痛?S 小姐才又去看醫師。照 X 光,骨頭沒問題,腳踝也沒有變形。

足壓不平均 花錢做鞋墊
醫師讓她到駐院醫療器材廠商做足壓測試。S 小姐走在鋪在地上的塑膠地毯上,即測出足壓。自稱物理治療師的廠商代表說,S 小姐腳施力很不平均,右腳和左腳外側施力重,導致腳踝有內旋現象,是長短腳所造成。
S 小姐長短腳誤差在 0.3 到 0.6 公分,廠商告訴她,如果不治療長短腳,會導致骨盆傾斜、脊椎側彎。要矯正長短腳,就要根據腳施力狀況訂做鞋墊,在該醫院訂做鞋墊需 6,000 元,其他廠商在別家醫院則要價 8,000 元到 1 萬元不等。

每走必痛 愈來愈害怕
醫師也同意廠商代表的見解,於是 S 小姐花了 6,000 元訂做鞋墊,將訂做的鞋墊替代氣墊鞋的鞋墊。S 小姐說,如果花 6,000 元可以解決腳痛問題,那就值得,但是完全沒有,腳還是非常非常痛,而且愈來愈害怕走路。她也擔心,不能走路後會更不想動,影響到健康。S 小姐不知道該怎麼辦,難道要換更貴的鞋墊?該如何挑選鞋墊呢?

天天泡熱水 也未見改善
醫師建議每天晚上腳泡熱水半小時,S 小姐買了泡腳機,每天晚上泡,也是沒用,多走幾步就痛。也有醫師建議她減肥,減輕腳的壓力,S 小姐目前身高 163 公分、63 公斤,是否真需要減肥?
S 小姐現在走 10 分鐘就會痛,幾乎不能走久,也無法旅行,在家打赤腳也痛;她不知道怎麼辦,要看哪一科才對?應該如何挑鞋?

▇ 醫師說法 1/
選鞋 讓腳趾在鞋內跳舞
保養 伸展復健確實做到
(諮詢/國泰醫院物理治療師簡文仁)
這類病人的病情很複雜,實在是「一言難盡」。墊了鞋墊還沒好,也有可能是鞋墊本身沒訂做好,有病人訂做 2 萬多元的鞋墊還是沒好,並非價格高的鞋墊就品質好。建議 S 小姐穿寬鬆的鞋子,讓腳趾能在鞋裡跳舞,千萬別穿間窄鞋、高跟鞋、楔形鞋等。

長短腳 1 公分內可忽略,建議 S 小姐多保養,例如泡熱水、按摩、拉筋都是好方法。但影響健康的因素很多,不能期待只做一樣就馬上會好,只能慢慢舒緩。建議泡完熱水,可以做腳板運動,促進血液回流,讓腳別那麼腫脹;另外可做弓箭步,拉小腿後側肌肉肌腱;或踩階梯踩一半腳,腳跟再往下壓,拉足底筋膜。

平常站立,建議 S 小姐要挺拔拉高,別讓身體歪一邊,否則腳和軀幹易受力不平均,也會引起痠痛。也可以站立時腳跟離地,或單腳站立訓練平衡。
肌肉強化、關節伸展靈活,血液自然循環就好,有助於舒緩腳痛問題,減肥當然有幫忙,但 S 小姐不是很胖,只能幫到一點忙。提醒 S 小姐,每個動作都要做,不要期待只做一種就能改善全部。曾經有病人痛 1 年,認真做,大概 3、4 個月就可以改善,要有點耐心。

【聯合報/記者林思宇/報導】


1 周走路 2、3 次 可防下背痛


許多人都有下背痛困擾,而下背痛患者往往需要花很多時間接受復健、物理治療。一項以色列研究發現,一星期走路兩、三次,一次走路二十到四十分鐘,有助舒緩下背痛不適,效果不輸肌力訓練、復健治療。

以色列台拉維夫大學醫學院米哈爾‧凱茲 - 魯勒博士研究團隊指出,每天走路這種做法不但簡單、方便,且可以督促患者多為自己的健康負責。研究成果已發表於「臨床復健醫學」期刊。

研究指出,當人在走路的時候,腹部、背部肌肉都需要用力、運動,運動量與復健療程進行的肌力訓練所差無幾。如果是接受復健肌肉訓練計畫,多半需要使用很多特殊設備,且要在醫師、復健師監督下才能進行。但走路就比較簡單,自己一個人也能走路健身。

研究人員招募五十二名下背痛患者參與研究計畫,研究人員事先以問卷詢問他們的疼痛程度、行動能力好壞,以及肌肉、走路耐力。其中約有一半的患者接受臨床肌肉訓練計畫,每星期做兩、三次復健肌力訓練運動,持續六星期。另外一半患者則進行有氧走路運動,一星期走兩、三次,剛開始先走二十分鐘,然後逐漸增加到四十分鐘。

研究結果顯示,無論是接受復健肌力訓練,還是進行走路運動,兩組成員下背痛都獲得明顯改善。這代表規律走路與復健治療同樣有效。

凱茲 - 魯勒博士表示,走路是一項低衝擊運動,規律進行走路運動,不但可以減少疼痛、痠痛發生機率,還可以降血壓、提升腦力、增強免疫功能,對紓解壓力也很有幫助。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幼兒發展遲緩 早療提升生活基本能力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5 歲的小男童,出生第 2 天經檢查患有「癲癇」,6 個月時即開始接受職能、物理、語言等療育,雖然目前他的頭部、眼球、吞嚥及肢體動作、口語能力仍尚未能隨意控制,所以需要在不同階段配置各種輔具,以提升其日常生活功能及促進其生活品質,例如:擺位椅、特殊開關玩具、溝通輔具等,但其對周遭環境的理解已進步到 2 歲以上的程度,顯見早療的重要。
有些兒童在動作平衡、器官功能、語言溝通等之發展項目上,有發展或成熟速度之遲緩、落後,統稱為發展遲緩,發展遲緩兒療育的項目包括: 職能治療、物理治療、語言治療、心理治療等,專業醫療團隊會針對發展遲緩兒的獨特性,提供一種或數種的療育治療。以上述案例為例,小男童在媽媽為其哺乳時,因吸乳的力道越來越弱且臉部發黑,而經檢查為「癲癇」,後續一直到其成長到適合接受療育治療的階段,始接受相關療育治療。
根據台北市衛生局統計顯示,101 年度因發展遲緩而接受療育治療的人數約 4500 人,服務量為 12 萬 711 人次,其中接受療育服務次數最多為職能治療(4 萬 2586 人次;占 36%),其次為物理治療(3 萬 1448 人次;占 26%)及語言治療(3 萬 1388 人次;26%),臨床上,發展遲緩兒接受職能與相關治療,可以延緩動作遲緩的狀況,甚至可以促進日常生活(如: 拿湯匙、盥洗、如廁等)自理的能力。所以台北市衛生局呼籲家長及早帶疑似或確診為發展遲緩的兒童接受專業醫療團隊的協助,並學習在家中創造有利學習的環境,落實「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原則,把握 0~6 歲兒童接受療育治療的黃金期。若擔心孩子的動作發展跟不上同年齡的孩子,需徹底檢查以確定原因,一但孩子經醫師診為疑似或確定發展遲緩,應儘速前往設有早期療育部門之醫院接受療育,或洽台北市政府衛生局兒童早期療育專線。(圖為早療輔具/台北市政府衛生局提供)

低頭族手麻痛 7 招減緩腕隧道症

現代人時時刻刻智慧型手機不離身,無論是上網或玩遊戲,往往一玩就是 2、3 個鐘頭,長時間維持相同動作的情況下,容易引發腕隧道症候群,手部出現麻痛的症狀。物理治療師表示,腕隧道症候群若不及時舒緩或治療,可能會因惡化而腫脹、無力,甚至造成肌肉萎縮,建議經常讓手指、手腕動一動,降低疼痛不適,也預防病症發作。


彰化基督教醫院復健醫學科物理治療師周雅惠表示,腕隧道症候群好發於經常使用手掌與手腕的人,如作業員、使用電腦的上班族、低頭族、常做家事的婦女。腕隧道症候群是指手腕的正中神經,穿過由腕骨與韌帶圍成的「腕隧道」時,因肌腱長期重複使用而發炎,或腕骨的相對位置改變造成隧道空腔變小,壓迫到正中神經。
主要症狀
  1. 正中神經支配區域(大拇指、食指、中指、無名指的一半)的感覺異常,有灼熱感、針刺感、腫痛或麻木。
  2. 晚上或睡醒時的不適症狀會特別明顯,有時會因為疼痛、麻痺而影響睡眠。
  3. 寒冷天氣、騎乘機車、腕部過度勞動後,也會有症狀加重的情形。
  4. 嚴重時握力會變弱,且大拇指基端的魚際肌肉會變萎縮。
治療與預防
周雅惠物理治療師表示,腕隧道症候群情況嚴重時可能有開刀治療的需要,建議若已出現輕微症狀的民眾先經醫師診斷,建議紅外線、熱敷、經皮電刺激、貼紮等治療,增加血液循環,緩解疼痛,此外也可配合進行手部運動,預防病症復發。
【華人健康網 記者駱慧雯/台北報導】 2013 年 3 月 3 日 14:25

低頭族玩上癮 骨刺也上身


問題多多
年輕人瘋平板電腦、智慧型手機,後遺症一籮筐。醫師表示,自從出現低頭族現象後,成人假性近視患者數暴增 10 倍;物理治療師也說,低頭族肩頸痠痛患者愈來愈多,甚至有人同一姿勢固定太久,致脊椎長骨刺,痛到無法工作。

近視突增 200 度

開業眼科醫師吳怡頡曾收治一名 33 歲從事國外業務工作的男子,白天用智慧型手機聯絡公事,晚上用平板電腦收發客戶電子郵件,3 個月下來,雙眼近視從 600 度變成 800 多度,戴眼鏡一樣看不清,就醫治療後度數又回到 600 度,確診為假性近視。
台北馬偕醫院眼科醫師鄭惠川解釋,眼球睫狀肌望遠時會放鬆、看近時緊繃,長時間近距離盯螢幕易使睫狀肌太緊繃無法放鬆,導致望遠時看不清楚,這會讓近視患者誤以為度數加深,其實是假性近視,近年成人假性近視患者約增加 10 倍。 

姿勢 4 小時不動

國泰醫院物理治療師簡文仁說,曾有位 25 歲男子,每天上班滑手機,連續 3、4 小時姿勢完全不動,某天醒來腰痠背痛就醫,檢查發現是脊椎長骨刺,提醒低頭族勿沉迷,以免造成身體病痛不斷。
記者蔡明樺 2013 年 02 月 22 日

兒童成天盯電腦 3 招伸展操防痠痛

近年來,電腦也成為小孩每天必須使用的物品,不只為了完成學校的報告,也常常用來玩線上遊戲,物理治療師提醒,正值肌肉骨骼發育的兒童,若經常長時間使用電腦,沒有適當的休息,小小年紀就會產生手腕或脖子僵硬、頭痛、肩頸痠痛等症狀。


彰化基督教醫院復健醫學科物理治療師李俊賢表示,避免兒童提早成為痠痛一族,首先注意他們使用電腦的坐姿是否正確:挺胸、不要聳肩,將手以最舒服的姿勢放在書桌上,眼睛與螢幕距離 30-50 公分;此外,每使用半小時至 1 小時,應離開座位休息 5-10 分鐘,並且做伸展操來放鬆肌肉。
李俊賢提醒,做伸展運動時,動作要放慢,每一個動作可連續做 15~20 下,且每下需持續 10 秒。下列是針對胸部、頸肩、手腕的 3 招伸展動作:
擴胸運動
兩手高舉成 V 字形,兩手做出向後伸的動作,類似伸懶腰動作。
肩頸運動
將兩肩聳起,然後緩慢以順時針方向畫 10 個圓圈,然後再以逆時針畫 10 圈。還可將頭分別依序往前彎、後仰、左轉、右轉去伸展。
手腕運動
將左手平舉於胸前,右手放於左手手背,向身體方向施力,使手腕向下彎曲至有拉緊感覺,連續 15-20 下後換手。

【華人健康網 記者張雅雯/台北報導】 2013 年 3 月 9 日 16:00

私設工作室牟利 物理治療師判刑


台中市民方女上吊自殺,遺書提到曾接受林姓物理治療師以矯正槍、魔鬼氈治療造成傷害,方父提起告訴,但檢方依相驗照片,將林被控業務過失傷害予以不起訴處分,但以他私下開設工作室牟利,依違反物理治療師法罪起訴,法官昨將他判刑 6 月,得易科罰金。

法官強調,物理治療師業務是醫療的一部分,得由醫師或物理治療師依醫師開具的診斷、照會或醫生指示,逕自決定為病患物理治療的療程,即屬不法。

20 多歲的方女,因肌肉不協調、骨盆痠痛曾多次到林姓物理治療師(35 歲)私下設立的工作室,接受林以矯正槍、魔鬼氈治療,至 100 年 8 月間上吊自殺,遺書提到因接受林多次物理治療導致傷害。方父懷疑女兒因林姓物理治療師治療不當,造成女兒大小腿腳踝多處瘀血、右腿走路疼痛、右臀肌肉萎縮、大小便失禁等傷害,遂控告林涉嫌業務過失傷害等罪嫌。

檢察官從相驗屍體證明書及相驗照片,並未發現方女有大腿小腿腳踝多處瘀血,而方女曾去太慶診所、清水衛生所的病歷資料,除記載方女患有脊椎滑脫症、肌膜炎、背挫傷,但也沒有記載大腿小腿腳踝等傷害。檢方因此將林被控業務過失傷害罪,予以不起訴處分,僅依違反物理治療師法將他起訴。

判決書指出,林男受雇清水區太慶診所擔任物理治療師,卻於 95 年至 98 年間,在豐原區租屋做為工作室,未依醫師開據的診斷及書面指示,以矯正槍、魔鬼氈鬆緊帶為病患治療,每次收費 500 元。林男辯稱他所為屬民俗調理的行為,非物理治療行為。

法官查出,民俗調理行為以紓解筋骨、消除疲勞為目的,單純對人施以傳統整復推拿、按摩、指壓、刮痧、腳底按摩、拔罐,林男使用矯正槍、魔鬼氈為女病患治療的行為,屬於物理治療範疇,絕非傳統的民俗調理行為,犯行足以認定。

【聯合報╱記者白錫鏗/台中報導】2013.02.22 02:24 am